媒体聚焦

“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丨高源土陶“变形记”

发布人:红网时刻新闻 发表时间:2024-08-31 01:09 点击:

编者按: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永州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月21日,“红色足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正式开营,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科技学院三所高校携手,正奔赴永州各地,追寻红军永州长征足迹,感怀前辈长征精神,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时代风云,见证今夕山乡巨变。即日起,红网推出《“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专栏,刊发实践过程与成果。

陈各辉向见习营讲述土陶创新过程。

在湖南省永州市宁远县与道县的交界处,有一个在地图上都找不到名字的小山脉——屋脊岗山脉。1934年红军在此地有力阻击敌军,粉碎了敌人抢渡萧水阻止红军西进的企图,为突破国民党第四道封锁线赢得了主动权。

在屋脊岗山脉的源头处,有一个高源村。此地陶土储量丰富,木柴资源充足,是得天独厚的制陶场所。从宋代开始,高源村的人们就以烧制陶器为生,距今已有八百年历史。

2023年底,陶瓷烧制技艺(永州土陶烧制技艺)入选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非遗传承人陈各辉,用土陶记录红色故事,也想用土陶铺出当地致富路。

土陶留“声”:无声土陶讲述红色故事

以湘江战役为主题的土陶罐子。

在高源土陶作坊的作品展览馆中,摆放着一排非遗传承人陈各辉去年创作的以湘江战役为主题的土陶罐子。陶罐上的红军战士们英勇坚毅,神情坚定无畏,高高扬起的红旗占据了陶罐上部的大片空间,上过釉的红色显得鲜艳明亮。

“我们这里是屋脊岗战役的发生地,我要把这个故事画下来,流传下去,让我们子孙后代都能知道这个故事。”谈起这组“红军罐”的创作初衷,陈各辉的脸上流露出动人的真诚与坚定。

这样的红色元素在高源土陶作品中并不少见,接受过红军帮助的高原村村民有在土陶上刻上红星的习惯。陈各辉举起年代久远的土陶缸,缸子上的红星久经沧桑仍然清晰可见。

土陶无声,却承载着人民沉甸甸的心意。从红星缸到红军罐,高源村村民将最热烈的情感描绘于最朴素的土陶器,留住了这些珍贵的红色记忆。“只要不打烂,这些土陶可以保存上万年,这些颜色也不会褪色。”

除了结合本地特色红军故事产品,陈各辉创作素材还有花鸟鱼虫、神仙侍女等等。他的制作技艺不局限于传统的印花彩绘,还推出新的墨彩技法,产品外观也不局限于固定形态,不少新奇有趣的创意造型走向市场。

2020年6月,宁远非遗馆在宁远县泠江中路开馆,是土陶传承人陈各辉、木雕传承人毛刘军、祁剧头饰传承人唐杰联合创造的“文化惠民地”。2024年春节,陈各辉还在自己的作坊办起了展览,让更多人认识更美、更新、更有情的高源土陶。

土陶出“彩”:素色土陶添入国风元素

制作基地。

高源土陶以当地陶泥为原料,手工制作,龙窑柴烧,保留着陶艺的传统风貌。相比起洁白精细的瓷器,土陶保留了泥土的自然本色,显得粗犷古朴。

从用途来看,高源土陶的产品都以实用器具为主,造型简单,装饰较少;而市场青睐的陶瓷器装饰手法多样,美学价值高。

但市场上,类似的器具逐渐被更轻便的塑料制品、更精美的瓷器取,土陶产业也曾陷入低谷。

“2008年,我父亲已经做不下去了,我才回来接手高源土陶。”陈各辉家的土陶生意逐渐没落,在外工作多年的陈各辉回到村里,琢磨着如何盘活老窑,把高源土陶传承下去。

2017年时,经过两次转型尝试均以失败告终的陈各辉专程到广东佛山、江西景德镇等地学习陶器设计、制作经验。学成归来,依托永州本地丰富的书画家资源,他与国画大师郑炎风一起尝试将国画与土陶结合,以土陶作宣纸,为土陶“添彩”。

“开始我们也画了很多,但总是烧不好。烧出来乌漆嘛黑的,看不清楚。”但好在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三轮烧制,两月时间,陈各辉成功研制出了“墨彩土陶”,融合国画形式,实现了土陶的艺术转型。

这种墨彩土陶有色处窑变多样、色彩绚丽,无色处土味平和、素色典雅,有“返璞归真”之感。保留原生态的“土”,添加工艺性的“雅”,陈各辉的墨彩土陶在传承传统高源土陶技艺的同时融合国画技艺进行创新,填补了土陶在绘画装饰上的空白。

在宁远美协的帮助下,陈各辉与宁远国画大师们的合作日益增多,创作出了许多“叫好又叫座”的土陶艺术品,深受北京、上海、天津等地收藏家的欢迎,不仅单个花瓶定价平均上万元,而且还吸引来二十万元的投资。

土陶上“新”:传统土陶年轻化走向市场

创意土陶作品。

龇牙咧嘴的“缺牙巴”、昂首挺胸的“猫头鹰”、无语望天的“大鲤鱼”,还有头上长草的“三星堆大面具”……高源陶土在陈各辉的手中变化万千。

陈各辉是一位脑子活络、思想开放的非遗传承人,为了让高原土陶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他也做了许多的创新尝试。

“之前看了新闻里四川三星堆的视频,我就想把它用土陶做一些出来。我也看了很多新闻,各种各样的东西都会尝试创作。”从新闻中寻找灵感,从潮流中汲取创意,陈各辉的土陶作坊里还摆放着大量让人忍俊不禁的趣味土陶产品。

在泥与火的碰撞中,一个个新奇有趣的土陶制品被推出龙窑,推进大众视野,以更“新”的姿态承接更多年轻的注视。创新性的想法、创造性的结合孕育出令人惊喜的反差感,让古老的土陶也“老来俏”一把,追上年轻人的时髦步伐。

“宁远电大的学生们、宁远县的小学生们,还有年轻艺术家们,都来过高源土陶研学基地,感受这项历久弥新的手工技艺的魅力。”陈各辉说,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这里认识土陶,也从这里开始喜欢上土陶。

“我要把场地建设得更美,用更多的场地来接待更多人体验研学。让更多人学习高源土陶的制作,参与到高原土陶的传承保护中来,不能让他失传了。”对于未来,陈各辉充满期待,他更希望能够让土陶成为能振兴乡村的产业,能让村民的钱包变得更鼓。

指导老师:张兴莎 谢莹

见习营成员:李智妍 王惠 张译丹 张露 严茗钰 雷雨曦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文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