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青春合伙人·红色足迹丨永州黄阳司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海生:匠心不朽 窑火不灭

发布人:新湖南 发表时间:2024-08-30 01:29 点击:

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红色足迹”见习营 刘羽姿 徐硕 王佳楠 刘思嘉 曹诗楠 张希玥

指导老师:彭彭 孙燕清

“无低泥土更凡胎,沦落何曾许自哀。巧手一双揉捏出,丰姿百态殿堂来。”这是当代诗人张少华对土陶制艺的溢美之词。

被称为“潇湘之源”的湖南省永州市,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当地留有“永州窑”遗址。其中永州黄阳司土陶自南朝传至宋代,历经千年,窑火不灭。

作为黄阳司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的李海生,用自己的热爱与坚守,在泥与火的碰撞之间,让悠久的土陶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璀璨的光芒。

8月23日午后,“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第二小组成员抵达永州市冷水滩区伊塘镇姚家村。在一家土陶工坊内,我们见到了李海生。

说起土陶制品,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李海生如数家珍。

因热爱而坚守,手艺代代“陶”醉人

初秋的暑气未消,李海生穿着古朴中式的白色背心,正坐在陶轮前,双手随着陶轮的缓缓转动,轻轻搭在湿润的陶泥上。随着角度和力度的变化,陶泥在他的双手中逐渐化身为形态各异的杯盘碗碟。

满院子的土陶作品在午后的阳光下静静陈列着,以茶具酒具为主。它们线条流畅,各具色彩形态,每一件都由李海生及其家人的热爱所塑造。这些作品将在今年九月经过传统柴窑烧制,成为一件件带着烟火气息的艺术品飞入百姓家。

李海生的陶艺之旅并非一帆风顺。他自幼在家庭工坊中与泥巴为伴,那颗热爱的种子深植心田。然而,生活的波折曾让李海生的陶艺之旅经历了短暂的偏离。2008年,为了度过经济危机,他曾投身房地产行业。即便如此,李海生心中对土陶的热爱始终未减。闲暇时光,他常常回到自己的工作室,在泥土中,感受那份久违的平静与快乐。

2018年,在当地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李海生开始专职研究土陶工艺,成为土陶技艺非遗传承人。2023年底,“陶瓷烧制技艺(永州土陶烧制技艺)”入选湖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不管多么艰难,我从来没放弃过土陶。”李海生说。这不仅是对梦想的追求,更是对非遗文化的坚守。

李海生向见习营成员演示土陶制作。

因创新而发展,把握市场立潮头

面对市场的激烈竞争,李海生将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起来,趟出一条“土”、“潮”结合的创新之路。他坚持保留永州土陶的独有特色,不上釉、不彩绘,运用植物裸烧获得纯天然丰富色彩。他还提倡纯手工制作,经过选土、制坯、成型、烧制、刻画等80多道工序,用柴火烧制泥胚,“入窑皆一色,出窑呈万彩”,使每一件土陶制品拥有古铜、青绿、紫红等特有的色彩,成为独一无二的艺术品。

李海生深知只有不断创新,顺应时代和市场需求,才能在竞争中拥有立足之地。为了对土陶进行艺术性的改造与提升,他远赴景德镇、铜官窑等地学习,前往湖南师范大学和知名美院深造,不断创新工艺,适应时代需求。

通过他的努力,土陶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盆、腌菜坛子等日用品,而是转变为精美的茶具、茶宠等艺术品。“我们证明了土陶不但不‘土’,还可以很美很潮。”李海生说。

他自豪地告诉记者,经过潜心研制,自己创造了多个独有的永州土釉的调配方法及烧制工艺,有些正在申请专利。他最为满意的一种工艺使得土陶制品拥有天然复合色,色彩自然饱满,在不同光线下还拥有不同的色彩变化。“经过这些创新工艺制作出的产品受到市场欢迎,订单不断。”

李海生工坊出品的形态各异独具特色的土陶制品。

因传承而弘扬,千年窑火焕生机

非遗文化要想成为活的艺术,薪火相传,必须有一代代年轻人持续接力。

为此,李海生创建了“海生陶艺馆”,为年轻人提供了一个亲身体验土陶制作全过程的平台。他积极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利用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媒体平台,亲自上阵讲解土陶知识,展示精美作品。这些直观而生动的展示方式,让更多人有机会近距离感受永州土陶的魅力。

正因为李海生的坚持,土陶技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和热爱。李海生希望在公益教学的过程中,能够发掘出热爱土陶工艺、拥有社会责任感的好苗子,培养他们成为土陶工艺的接班人,让这份古老的文化在新时代始终拥有鲜活的生命力。

见习营成员体验制作土陶。

在李海生的工坊身后,原始的柴窑依旧熊熊燃烧,每一件陶器都承载着匠人的心血与汗水,呈现出独一无二的质感和韵味。正是这一批批将艺术灵魂注入泥土中的匠人,才使得永州土陶穿越千年时光,依然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向世人诉说着中国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

见习营成员和李海生老师及家人合影留念。

责编:姚懿轩

一审:彭彭

二审:朱晓华

三审:赵雨杉

来源: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