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

“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丨访瑶族长鼓舞三代传承人:非遗的困境与破局

发布人:红网时刻新闻 发表时间:2024-09-04 12:56 点击:

编者按:今年恰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永州在红军长征史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8月21日,“红色足迹”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暑期见习营正式开营,湖南大学、湖南理工学院、湖南科技学院三所高校携手,正奔赴永州各地,追寻红军永州长征足迹,感怀前辈长征精神,用镜头和文字记录时代风云,见证今夕山乡巨变。红网推出《“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专栏,刊发实践过程与成果。

指导老师:张兴莎 唐克龙

见习营成员:张译丹 张露 严茗钰 雷雨曦 王惠 李智妍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

大圩镇,地处“神州瑶都”江华瑶族自治县南部,瑶族人口占总人口的80%以上。

1931年1月9日,邓小平同志率领红七军第十九师占领江华县城,在大圩镇停留了三天两夜。

近日,见习营沿着红色足迹,一行来到大山深处的大圩镇,不仅感受到了小镇的红色历史与荣光,还专访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项目传承人赵明华。

在这片红色热土,如何让非遗从“活起来”到“火起来”?如何让非遗传承从“走出困境”到“走进实际”?见习营成员深度采访三代传承人,找寻其中缘由。

赵明华:学习与传承瑶族长鼓舞之路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瑶族长鼓舞”继承人——赵明华。

赵明华生于1943年,是瑶族长鼓舞的第二代“鼓王”。成长在大圩镇瑶家山寨的赵老先生,自幼耳濡目染,对瑶族长鼓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第一代“长鼓王”李根甫的悉心教导下,赵明华开始全面、系统地学习瑶族长鼓舞艺术。

“我从四岁就开始学习瑶族长鼓舞了,我的师傅是第一代‘长鼓王’李根甫。”谈起自己的师傅,赵明华露出骄傲的神情。

关于瑶族长鼓舞的来历,赵明华说,“传说瑶族祖先盘王喜好打猎,在一次上山狩猎时,因为追赶山羊,摔下悬崖。”盘王子女为了悼念、祭祀盘王,就用那只野山羊的羊皮与空桐树制成长鼓,其子怒击长鼓、其女挥巾而舞,此后这种表演形式便沿袭至今。

“长鼓舞发展到现在,已经是瑶族百姓的主要休闲娱乐项目之一了。”赵明华的长子赵旺生补充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到改革开放初期,瑶族长鼓舞才开始走进大众视野。赵明华与师傅李根甫跋山涉水,带着瑶鼓走遍瑶山,也尝试走出瑶山。

从1983年开始,赵明华用文字、图像的形式记录下瑶族长鼓舞的72套打法,整理成《江华民间舞蹈集成》一书,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1988年,他带着长鼓登上了国际瑶族研讨会的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了长鼓舞的魅力。

2008年,江华瑶族长鼓舞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9年,赵明华成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这对赵明华来说无疑是一份莫大的荣誉。但他深知,这份荣誉意味着更大的使命,也更加坚定了他传承和发扬瑶族长鼓舞的决心。

赵明华后代:瑶族长鼓舞的接力与创新之路

赵明华和小儿子赵能文。

作为一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赵明华始终坚守师傅李根甫的教诲,要将“热情献技艺,鼓风传后人”落到实处,让瑶族长鼓舞在“神州瑶都”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

如今,80余岁高龄的赵明华已经不再登台演出,他的后辈们接过了传承的接力棒。

赵旺生是赵明华的长子。从五岁开始,他便与父亲一起,师从李根甫,学习瑶族长鼓舞技艺。现在,赵旺生是大圩镇第二小学的一名教师。他将瑶族长鼓舞改编成学生们易于掌握的长鼓操,利用体育课和课间操等时间,供学生们练习。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长鼓舞的魅力,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

除了赵旺生,赵明华的小儿子赵能文也同样从事与瑶族长鼓舞相关的工作。他组建了村里唯一一支表演乐队,将长鼓舞与现代艺术表演相结合,前往各乡镇乃至外省表演。他还建立了自己的自媒体账号,希望通过网络,让更多人了解瑶族长鼓舞。

表演队全新的表演形式,引起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不少爱好者还邀请赵能文教授瑶族长鼓舞。“我们都是义务教学的,只要大家愿意学,我们就愿意教,我要把长鼓舞发扬光大。”已经是瑶族长鼓舞市级传承人的赵能文坚定地说。

赵明华20岁的孙女赵龙艳在父辈的言传身教下成长,回忆起小时候学习长鼓舞的场景,赵龙艳说:“我在还没有长鼓高时就开始学习了。那时我爸爸用两个矿泉水瓶给我做了一个小长鼓,我就在大人身边模仿着他们的样子。”

赵明华一家三代接力传承瑶族长鼓舞,顺应时代变化,创新表演形式,让扎根大山的瑶族长鼓舞文化生发出更多“新”形式,吸引来更多“新”目光。

大圩镇:瑶族长鼓舞的突破与发扬之路

赵明华和孩子们的合影。

赵明华一家三代的故事,是瑶族长鼓舞传承与发展的缩影。在他们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瑶族青年开始关注和学习这一传统艺术。但由于大圩镇地处湘南大山深处,深受地形条件和经济因素的限制,江华瑶族长鼓舞面临着传承与发扬的困境。

几十年间,赵明华一家教授过很多人学习长鼓舞。但苦于回报微薄,无法以此谋生,瑶族长鼓舞能引得来人,却留不住人,“很多年轻人学会了,但是留不住,都走出去打工赚钱了。”赵明华老先生在接受“红色足迹”暑期见习营采访时,对长鼓舞的传承与发展表示了担忧。

瑶族长鼓舞传承的不仅是技艺,更是文化和民族精神。赵明华及其后代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真切希望,江华瑶族长鼓舞能被更多人看到,也期待能在当地尽快建立类似于“瑶族长鼓舞研学中心”这样的机构,使长鼓舞的学习、传承和发展有一个稳定的基地。

除了赵明华一家三代接续为瑶族长鼓舞的传承出力献策,当地政府也在帮助宣传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近年来,江华瑶族自治县通过“非遗+红色”主题文化活动等方式,让瑶族长鼓舞成为传承红色文化、弘扬革命精神的重要载体,丰富了百姓的精神文化生活,也为推动江华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条件。

大圩镇宣统委员欧阳艳涛表示:“未来,我们会在乡村振兴与红色精神的背景之下,充分利用好大圩镇瑶族长鼓舞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采取措施,进一步推进实施长鼓舞的传承与发扬,让它走出瑶山,走向世界。”

来源:红网

作者:张兴莎

编辑:陈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