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晚,中文学院南湖讲坛第三十九期学术讲座在12310继续开讲。由周爱勇博士作主题为“走进《山南水北》的三种方式”的学术讲座。学院部分教师、本科生参加。

讲座伊始,周爱勇博士以韩少功的经典散文《山南水北》为切入点,从自身研究领域出发,提出了解读《山南水北》的三条路径。其一,读作品。针对该书文体定位的争议,他指出《山南水北》融合了散文、田野调查与思想随笔的特质,以“传奇性”的“真我”表达打破传统叙事框架,堪称中国当代非虚构文学的重要源头。其二,读生活。韩少功在汨罗乡村建房耕作、与乡民互动的日常,不仅是对都市同质化生活的抵抗,更通过“乡贤”身份的自然流露,展现了乡土社会的温度与韧性。其三,读思想。书中对底层民众的悲悯、对现代化进程的反思,以及“知行合一”的实践精神,构成了韩少功独特的思想坐标系,为读者提供了审视城乡关系的新视角。讲座尾声,周爱勇博士鼓励大家多读经典作品,并发出“物质生活做减法,精神生活做加法”的倡议。

这场融合学术深度与现实关怀的讲座,不仅为《山南水北》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更引发了听众对现代生活方式的深刻思考。
(文字/张平福 一审/蔡春洪 二审/张勇 三审/贺波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