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至12日,第十五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在陕西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由陕西师范大学主办,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陕西师范大学语言资源开发研究中心承办,商务印书馆协办。文新学院段勇义副教授应邀参会,并作了题为《汉语“生育”义核心动词的表达系统》的学术报告。

本次会议有来自全国50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与会专家学者聚焦汉语词汇学研究的历史发展与前沿问题,在学术探讨中探究汉语词汇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为积极建设汉语词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学思智慧,努力推动汉语词汇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

段勇义副教授在报告中立足“生育”义动词的共时分布特点的分析,探求了“生育”义动词的发展更替,并考察其语义的历时演变。观点认为,生育繁衍是人和动物得以延续的必要条件,这种行为在语言中的反映就构成了“生育”义动词。汉语核心“生育”义动词是一个复杂的系统。首先从共时的表现出发,可以将现代汉语方言中出现的30个“生育”义动词按生育主体分为“人生”“畜生”和“卵生”三类词化路径,其中主导词为“生”。其次从历史文献的角度开展对“生育”义动词的溯源,探究“生育”义动词的新陈代谢和生命周期。汉语历史上曾经出现了十多个表示“生育”的词汇,有些词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自上古至今仍在使用,如“生”“养”;有些词则似白驹过隙,早早与“生育”义分道扬镳,如“字”“鞠”“乳”等;也有些词半路出家,晚近加入了表达“生育”的行列,如“下”“落”等;有些词是俚俗陋巷的口语表达,如“拾”“擘”;有些词则深居皇宫院墙,出于文人雅士之手,如“就馆”“坐蓐”“分娩”“降”等。
本次会议为期一天半。与会学者围绕“词汇学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发展”“词汇学研究的新理论与新方法”“词汇结构、语义研究”“汉语方言词汇研究”“词汇教学与词汇习得研究”“基于大规模语料库的汉语词汇历时研究”“网络和新媒体词汇研究”“交叉学科词汇研究”“辞书编纂与数智化转型”等议题开展分论坛研讨。
闭幕式上,陕西师范大学邢向东教授作大会总结。邢教授指出此次会议名家云集,新老接力,理论建设和实证研究、应用研究并重,方言词汇与词汇史研究热点突出,会议为积极建设汉语词汇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贡献了学思智慧。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致闭幕辞,对与会专家、办会团队表示衷心感谢。青海师范大学文学院李成林教授作为下届会议承办方代表致辞。
(记者/王珏 李威文 图片/第十五届全国汉语词汇学学术研讨会 责任编辑/孙聚荣 主审/肖涛 终审/王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