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简介】
方菁,本科就读于湖南理工学院美术专业(影视广告方向)。现任深圳魔力梦工厂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资深媒体人,曾任职于北京卫视、湖南卫视、深圳卫视,拥有近二十年电视媒体一线制作与管理经验。获“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制片人”等荣誉,2023年获评深圳文化行业“优秀共产党员”,国家广电总局特聘导师,北华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致力于优质内容创作与传媒行业新生代培养。
【学长创课】
从洞庭湖畔的艺术学子,到深圳湾畔的传媒创业者,方菁用镜头记录时代变迁,以热爱坚守内容初心,完成了一场从校园实践到引领行业的精彩旅程。
筑基砺剑:敢于实践方能铸就成功
“我们学的,一毕业就能用上。”谈及母校湖南理工学院影视广告专业的学习,方菁对那段培养“动手能力”的岁月记忆犹新,拍摄广告片、制作MV、创作校园剧《此情可待》……在设备匮乏的年代,他和同学们“借机器、凑资源”,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这些勇敢的尝试所带来的宝贵经验给我们步入社会、参加工作时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对他而言最深刻的记忆定格在1997年。为迎接香港回归,全班同学自发凑钱购买了一块长19.97米的红布。没有现代喷绘,大家亲手在布上书写描绘“香港明天会更好”巨幅标语,并在校园发起千人签名活动,将凝聚全校师生赤子之心的条幅高悬教学楼。
“这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所学专业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所学知识不再是课本概念,而是鲜活的实践、所负责任不再是空喊的口号,而是践行的责任。”

“同一个新闻现场,也许挤着上百名记者。成败关键,在于你能否瞬间抓住最契合你媒体定位的独特角度。”各个电视台工作实习的经历锻造了他敏锐的“新闻嗅觉”。这成为他日后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
辗转湖南卫视、深圳卫视的十几年间,他从一线记者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制作人、总导演、总制片人。这段经历不仅磨砺了专业技艺,更让他深度接触客户、积累社会资源与人脉,为日后创业埋下伏笔。“在电视台当制作人,迫使你必须走出制作间,与社会各方深度连接。”

创新求变:热爱是抵御风浪的锚
2015年前后,中国电视圈掀起一股“出走潮”。目睹同行纷纷离开体制闯出新天地,加之自身“骨子里喜欢挑战、不甘安逸”的性格,创业的种子在方菁心中萌发,乘着当时行业变革的东风,他毅然离开深圳卫视,创立“魔力梦工厂”。
创业之路并非坦途。方菁坦言,最大的管理挑战源于人才的高流动性。“90后、00后成长环境不同,有时责任心和恒心欠缺,培养两三年的人才可能说走就走。”
对此,他提出“双轨解法”:一方面,在薪酬竞争力有限的情况下,将“寻找真正热爱行业的人”置于首位,因为热爱能让人沉下心深耕;另一方面,为这些“热爱者”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如导演、导演组长、制片人),用事业空间留人。
面对自媒体时代信息良莠不齐、片面报道甚至扭曲事实的乱象,作为资深媒体人与党员,方菁深感责任重大。他呼吁从业者坚守报道必须真实与全面,从心底里认可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这一根本原则,他强调,无论传播形式如何变化,“媒体是党的喉舌”这一根本属性与责任不容动摇。
不忘初心:低头做事,抬头看路
作为“中国最具品牌价值制片人”,方菁对打造成功品牌文化的见解精炼而深刻:“能否引发社会共鸣是关键。你的内容必须紧扣当下热点,关注普罗大众真实生活,才能引发共情,吸引兴趣。制作水准是基石。在短视频泛滥的时代,唯有区别于粗制滥造的一般视频,展现出独有的审美表达和高度的影像技术,才能抓住观众眼球,得到业内外认可。二者结合,品牌价值自然显现。”他指出,无论工具如何进化,优质内容的公共社会属性始终不变。

作为北华大学特聘硕导及行业导师,方菁最想传递给年轻人的是“热爱”二字。“唯有热爱,才能抵挡浮躁,支撑你在专业路上深耕。”对于即将踏入行业的学生,他给出两条朴实却关键的成长秘笈:
其一:坚持每天10分钟深度阅读国内外要闻,半年后自会形成“新闻构架感”,培养对世界的敏锐洞察。
其二:精于“拉片分析”。鉴赏优秀影视作品时发挥专业素养。不只被剧情感动,更要拆解镜头语言、声音设计、叙事结构。
【寄语学弟学妹】
2025年2月米米公司开展了交流活动。一方面为了深入加强团队合作和企业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规范每个部门的分工合作,活动的开展提升员工的专业素质,提高了工作效率,这次活动收到了领导和员工的支持。
(记者/王旭灿 晁一鸣 责任编辑/孙聚荣 主审/肖涛 终审/王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