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设想的三下乡生活有些许不同,这次的三下乡跟随学院北辰实践团我做了一个一直很好奇很想去了解的一类人,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专有名词叫做——渔民。他们既不是农民,他们不享受土地带给农民的安乐与稳定;他们也肯定不是城市人,他们的生活相较城市人要辛勤太多切具有了太多的危险性。范仲淹一句“看君一叶舟,出入风波里”真的很好的概括了渔民独属的辛勤。
一份辛勤不一定有一份收获
今年湖南大水,最着急的莫过于渔民了。水太深,风太大,出不了船,那么没有鱼,解决生计就是一个大难题。看着洞庭湖的水深,渔民们显得很焦急,开湖的日子早已经过去,每年除开禁渔期,打鱼的时间只剩下短短半年。在这半年中真可谓是寸时寸金。
常言说“付出总会有收获”,这一句话对于渔民来说却是不可靠的。打鱼鱼量的多少要看老天的心情,要是在打鱼过程中遇到风浪也许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碎。可是渔民打鱼遇到风浪丧生跌入湖中实在太常见了,常见到渔民听说这类事时也只是弹弹手中的烟灰。在自然面前,生命廉价的就像渔民手中弹落的烟灰一样。
或许你不知道,渔民也是一群昼夜颠倒的工作者。他们傍晚6点出湖,第二天早上才载着打来鱼来到岸边,贩卖给早已等待在岸边的鱼贩子们。而且贩卖给鱼贩子的价格也是非常低廉,渔民一晚上的捕鱼工作收成好的时候,也只能卖出几百块。
除了收入的微薄,渔民还要面临着子女的教育花费还有治疗渔民的职业病——风湿和吸血虫病。近年,洞庭湖渔民患上吸血虫病的案例越来越多。在靠岸边,水草生长茂盛的地方就是吸血虫群居的地方。在登上渔船时,和蔼的渔民很严肃的告诉我们走稳一点,千万不要落水了。染上吸血虫病是痛苦的,痛的不止是身体,还有精神。
一份梦想不一定有一份结果
大部分的渔民有两条小船,一条出海捕鱼,一条专门生活的小船。生活的小船上小小的船舱里放着小小的床铺。夜间,渔民们就蜗居在这小小的天地。做饭、洗澡、过年过节他们都在船上。船就是他们的家。
很多渔民有着自己的无奈,于是他们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孩子身上,尽管生活拮据,可他们会送自己的孩子上学。从小在渔船出生长大的小余同学就是这样一名孩子。小余考上了郑州大学,他学习的是口腔治理,医学的范畴。刚放暑假,他就回到了他长大的渔船。帮着父母一起下湖打鱼。小余记得,在小时候,因为远离陆地,渔船面积又有限,他不能像陆地的孩子一样到处 撒欢,有的只是在这条窄窄的渔船上自己一个人玩耍。直到需要念书,才从渔船下来,回到陆地,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可虽然到了陆地,却远离了父母,要很久才能见父母一面,于是他想要在每次见到父母时得到他们的赞许,于是他努力学习,最终考上了郑州大学。
采访中,小余显得很腼腆,在整个三下乡中,我们发现渔民们对镜头有着一种天生的恐惧。也许是因为远离陆地的水上生活塑造了这样内向又淳朴可爱的渔民们吧。
不过,像小余一样成功改变自己走上大学,走上其他工作的孩子并不多,更多的孩子都是在接受完初中教育后,或许因为九年义务教育的结束父母再也无法负担起学习费用或许是其他原因,他们纷纷返回渔船,接替父母的工作,成为新一届在湖上漂泊的渔民。
一份政策却一定有一份改变
你知道渔民有属于自己的专门社区吗?捕捞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存在。在这个社区里所有的居民都是渔民出身。这里有渔民103户,400多人。
这个社区是政府为了安置渔民们建立的,每个月这个社区的渔民们能够领取到每人100的粮食补贴,每年还会有几千的渔船油费补贴。很多渔民不在只存在于渔船之上,他们也会在大风大雨时来到岸上自己的小窝,遮蔽风雨。
在他们从前生活的渔船上,他们也会开始学着种种花,养养鸟,就像是在陆地的房屋一样布置。社区有专门的治理点,为渔民们治疗吸血虫病以及风湿等职业病。还有对口的小学和初中接纳渔民的子弟们,让他们上学,懂得更多的知识。据了解,这样的社区虽还在少数,但是却依旧在发展。
现在在洞庭湖的渔民中绝大部分是50后到70后,很大部分的80后已经通过学习进行了工作,年老的渔民也不再漂泊与湖上,他们到社区中安家,享受含饴弄孙的幸福时光。
除此之外,政府还会给禁渔期的渔民们部分资助,在这个期间,渔民们通过自己再做一些临时的工作,补补渔网,日子也过的怡然自得。
渔民的生活对于很多正常生活在陆地的人来说也许是神奇的,你无法想象这么一群人他们的吃喝拉撒都在一条小小的渔船之上,对渔民多点关注多些保护或许是作为普通人我们所力所能及的。但政策的扶持才是真正帮助渔民改善生活的利器。
不愿再看到洞庭风波里,却希望着看君一叶舟。
(文字/黄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