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8日至30日,湖南理工学院新闻传播学院“新火湘行·红梦引航”践行团首站——沙洲之行圆满结束。期间,践行团深入走访村落街巷及文化地标,将青春朝气融入乡村发展,见证了沙洲村以“红色文旅+绿色产业+古色瑶乡”的融合理念,一展新时代乡村共生共荣的美丽画卷。

红色铸魂:文旅融合引领乡村发展
2020年9月1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沙洲村后,“半条被子”的红色故事让这个湘南小村焕发新生。四年来,当地深入挖掘红色资源,打造特色文旅产业,走出了一条红色文化引领的乡村振兴之路。
践行团先后走进“半条被子”陈列馆、民俗广场等红色景点,追溯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听汝城县四中退休校长罗向群,亲口讲述这里“红军钱”、“红军菜”等红色故事,感受战争年代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情深。
一系列红军故事不仅让团队成员深受触动,更化作吸引八方游客的活态招牌。2023年,沙洲红色旅游景区接待游客突破140万人次,单日最高接待量达1.8万人次。景区工作人员表示:“红色旅游不仅带动了村民增收,更让大家对乡村振兴充满信心。”如今,沙洲村正以红色基因擦亮文化名片,绘就乡村发展新图景。

(践行团成员采访景区干部)
绿色赋能:生态产业激发致富活力
沙洲村立足当地实际,发展了果蔬种植、特色铺子、旅游商店等多个产业业态。套袋防虫、科学施肥等实用技术的掌握,显著提升农产品品质;以“党支部+合作社+农户”为模式的农旅示范基地的建成,极大提高沙洲村的经济效益;“线上+线下”双销售渠道的运用,有效扩展农产品的销售市场。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村里组织各种技术培训,我们赚钱的路子越来越广嘞!”村民朱阿姨边打包快递边介绍,眼中满是喜悦。在绿色产业的带动下,沙洲村逐步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观光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村干部在采访中表示,下一步将更好利用村内闲置土地,扩大特色产品的种植规模,完善农业基地的配套措施,让绿色产业释放更大效益。
夕阳下,村民正在绿色产业路上忙碌着,一箱箱印着“沙洲”商标的特色产品整装待发,驶向更广阔的市场。
古色添韵:传统村落焕发全新生机
走进沙洲村,40余栋青砖黛瓦的瑶族古民居“修旧如旧”,既存历史肌理又焕发新颜。这里既是老一辈的记忆储藏室,也成了年轻人的创业舞台,不少青年返乡接过祖辈的老屋,古宅变身融古韵与现代感的民宿,吸引游客体验“老房子里的新时光”。
践行团走进民俗体验馆和非遗工坊,亲手体验瑶族扎染的妙趣。将白布随意折叠捆扎,浸入靛蓝色染缸,拆开绳结的瞬间,蓝白交织的不规则花纹如魔术般显现。成员们在实践中领悟到,传统技艺的生命力正源于其与生活的紧密联结。“这针脚要密,配色得呼应山景,这是老祖宗传下的讲究。”在沙洲纪念广场旁的瑶绣共富工坊,非遗传承人向践行团介绍瑶绣。工坊内,工艺精湛的绣品整齐陈列。

(践行团成员体验瑶族扎染)
“青砖黛瓦藏故事,一针一线连古今。”古宅变民宿,瑶绣拓市场。古色与新潮在此碰撞,让瑶乡在守护中焕发新生,传统底蕴与时代活力相得益彰。
“沙洲村这路子走得真敞亮!”践行团成员感叹道。此次实践,不仅是对沙洲村发展路径的深度调研,更是青年学子与乡村的生动对话。三天里,团队成员在“三色沙洲”中,深刻体味到历史底蕴与时代活力的交响共鸣。未来,沙洲村将紧随时代发展的节拍,持续绽放振兴光彩;青年学子亦将携实践所悟,以青春脚步丈量时代热土。
下一站,践行团将奔赴长沙,继续探寻红色记忆中的精神密码。
(记者/朱杨昊 简菲 王婉淇 王晓彤 图片来源/屈昊瀚 王婉淇 张静茹 王晓彤 责辑/周祎 主审/肖涛 终审/石军)